韩菼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韩菼(1637年-1704年),字元少、蒹人,号慕庐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,中国清代文学家。
韩菼少从父亲韩馚读书,学有所得。贯通经中百家,精于《五经》义疏。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应顺天乡试中举。次年,会试、殿试皆第一,例授翰林院修撰。累官日讲起居注官、赞善、侍讲学士、内阁学士。清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秋,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。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,升为礼部尚书,仍兼管翰林院堂院学士事,教习庶吉士。后卒于任上。
韩菼论文主张文以明道,推崇董仲舒、韩愈、曾巩、朱嘉四家之文。他的文章受韩愈、欧阳修影响较大,湛深经术。其时文善用古文之法,布局严谨,条理清晰。文风清真雅正,开启一代风气。其古文涉及颂、序、论、记、表、议、策问、传、碑、墓志铭等类,其中序文和碑志占有较大比重。其祭文往往写熟悉人、身边事,情文并重,韵味深长。韩菼古文法度谨严,在语言上,追求简约典雅,不好艰深、绮丽之语。韩菼亦能诗,诗名颇以文掩,知者不多。强调诗道性情,宗法唐诗,所著《踯躅集》《归愚集》《病坊集》《檕迷集》4集,存诗503首,涉及赠答、送别、咏史、怀人、行旅等题材。修纂《孝经衍义》《大清一统志》等书,著有《有怀堂文稿》22卷、《有怀堂诗稿》6卷。
想要了解更多“韩菼”的信息,请点击:韩菼百科



